第1368章發榜

承天門外,文院之前。

這一天是放榜之日,夏日已至,天氣熱的很快,但卻還是比不了士子們的熱情。

文院外面,早早就有人在此等待,臨近放榜的時候,這里更是人頭攢動,寬袍大袖的士子在前面,外面還有不少圍觀的,長安令衙的差役以及監門衛的軍兵維持著基本的秩序,千多人聚在一處,煞是熱鬧。

當然了,這和後來科舉興盛之時沒法相比。

第一次參加科舉,士子們也沒什麼經驗,所以都親自來到這里等待,沒有誰會坐等人上門報喜,禮部暫時也沒這個服務。

而且此時士子們多數出身貴族,在這樣的場合很注重禮儀規範,相熟的聚在一起竊竊私語,沒那閑心的則安靜等候,沒什麼人大聲喧嘩吵嚷,所以氣氛上不算太熾烈。

………………

「文院里待了三日,苦不堪言啊,再來此處,俺腿都是軟的……」

嘴碎的李上德看著心懷忐忑的兩位兄長,嘴里小聲嘟囔著。

李義琛,李義琰,李上德兄弟三人都是河北人魏郡來的士子,祖籍隴西。

沒錯,他們是隴西李氏旁支子弟,只是遷居河北已久,和隴西李氏那邊搭不上什麼關系了。

而且關西人跑到北齊舊地去,一看就知道是當年北周滅北齊的首尾,只不過朝代更迭,當年勝利者的後裔們大多受到了當地土著的排擠,廝混的灰頭土臉。

李氏兄弟這一支也不例外,家道中落,到了他們這一代,除了用心讀書求個功名之外,也沒了其他出路。

比如三兄弟之中的老大李義琛,少時喪父,一心讀書,不事產業,生活過的那叫一個痛苦,後來被叔父收養在家中,和堂兄弟們一道進學,才算長大成人。

他們基本上已經失去了關西人家的特點,完全變成了耕讀傳家,竇建德治有河北的時候,他們不願意從賊,東躲西藏的當起了山中隱士。

其實真正倒霉的是,李破把李淵給滅了,隴西李氏的聲勢急轉直下,如今已是四分五裂,出仕的李氏中人,幾乎沒一個再視李淵一支為正朔。

隴西那邊的李氏祖地出來的李氏中人沒辦法,跟人道明來歷的時候,只能自稱隴西誰誰誰。

而大家一听你的姓氏,立即就能把你和隴西李氏聯系在一處,大多當時就得敬而遠之,除非你能再加上一句,楚國夫人是俺的誰誰誰,大家還會忌憚一下,給你個笑臉什麼的。

之外隴西李氏在外的各房,也就沒那麼多的顧忌,各自立起了祠堂,不再以隴西李氏自居了,起碼現在是這種情況。

像李道宗兄弟這種,更是擺明了要開門立戶,跟李淵一支撇清了關系。

而李義琛兄弟幾個來京趕考,就更不敢跟隴西李氏沾邊,只說河北魏郡李氏,估計等到他們從京師回到河北的時候,還要勸家中長輩把族譜改一改。

像這種關西外延的破落家族,當世有很多,狀況好一些的還在貴族之列,魏縣李氏嘛,按照九品中正制,別說入品了,連寒門庶族怕都算不上。

………………

兄弟三個現在擠在人群當中,都是心有惴惴的狀態。

他們在縣中由老師魏通舉薦,參加鄉考,三兄弟齊齊中舉,在戰亂過後的鄉里之間傳為佳話。

只是今年遠來京師趕考的盤纏都不太夠,還是老師魏通給資助了一些,鄉人們紛紛慷慨解囊,忙活了一個冬天才湊夠了路上的花費。

不過春天時朝廷詔令下到河北,當地駐軍有了動作,派出了兵丁護送趕考舉子入京參考。

官府得了詔令,也對他們做出了些資助,于是三兄弟就不用共用一頭驢,長途跋涉的來京趕考了。

實際上像李氏兄弟狀況這麼淒慘的士子並不多,即便是河北,河南,山東這些苦于戰亂久矣的地方,能夠讀書參考之人,其實大多底子還在。

父兄,親戚都有為官之人,怎麼著也不會讓家中子弟淪落到需要眾籌才能入京的地步。

所以到了京師,願意跟李義琛兄弟這種窮光蛋相交的人,竟是沒有一個。

這就是九品中正制帶來的遺毒的具體表現,別看九品中正制早已廢除,可觀念上,人們還在受著它的影響,不願折節下交。

當然了,這里面也有人性的因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嘛,讀書人最願意弄小圈子這種玩意了。

所以說李氏兄弟三人來京的遭遇很悲催,沒交到什麼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無法參加各類文會,並借此揚名。

當然了這也有好處,之前那場風波也就波及不到他們身上,稍微有點遺憾的是,那場盛會也沒他們的份。

他們的消息閉塞到什麼程度呢?盛會都舉行了五天,馬上就要完事的時候,他們才得到消息,簡直就是一場悲劇。

不過他們也並非沒有走動,他們的老師魏通給了他們一封薦書,兄弟三人借此拜見了諫義大夫魏征。

只是魏征身在門下,之前就听到了一些不太好的風聲,不敢給予鄉人太多的幫助,只是派人到禮部走動了一下。

讓人知道河北還有個魏征魏玄成,汝等辦事最好公允一些,不然俺可不答應。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太大的動作他也不敢弄,他現在正在尋求調職,可不敢為了幾個鄉黨,來拿自己的仕途開玩笑。

這其實就是薦舉之弊,即便開科取士,卻也無法把薦舉之制徹底扔到一邊。

連李義琛兄弟都能在京師找到「熟人」,就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就算如此,士子們可還嚷嚷著不公之類的言語,真是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了……

………………

三兄弟里李上德年紀最小,話也最多,緊張之下在旁不住的碎碎念叨。

「要俺說咱們也不用看了,肯定不能上榜,咱們文會才參加了幾場?誰听過咱們兄弟的名姓?考官一看是咱們寫的文章,估計看都懶得看上一眼……」

李義琛知道他的毛病,本不打算搭理這廝,不過此時听他越說越喪氣,立即瞪了弟弟一眼,「少說兩句吧,你又不是考官……且三郎大才,就算咱們兩個中不得,三郎一定也上榜。

他默下來的文章你也瞧了,考官眼楮又不瞎,怎會舍了三郎而取旁人?」

三兄弟當中,李義琰才學向來勝出一籌,確實是三兄弟當中最有機會的那個。

不過李義琰參加的是明經科,競爭也最為激烈。

今年科考沒有進士科和秀才科,只有明經一科,而明經科出來的進士,士子們此時理所當然的便會認為,那是本次科考的文魁。

明經科考的就是讀書人對儒家經義的理解,如果你在這一科拔得魁首,那自然而然便會得到讀書人的承認。

所謂的皓首窮經說的就是這個,有些人一輩子鋪在經義上面,大多劍指的還不就是明經科,真想傳承儒家文化的能有幾個?

白首窮經通秘義,青山養老度危時……

說的多好,可讀書人總是那麼口不對心。

………………

而明經科一旦中第,文壇之中也自會有你一席之地,這才是讀書人願意皓首窮經的原因所在。

更讓士子們振奮的是,大唐的科舉和傳聞中前隋時的科考不太一樣,朝廷和各地官府明顯更為重視。

那麼科舉考出來的進士許就能得重用,這和他們去年試試探探參加科舉,之前又受到很多告誡時想象的很不一樣。

之前的那場風波也說明了這一點,所以到了這會,參考士子們的心氣和剛剛來京時是完全不同的。

………………

李義琰比較鎮定,還知道開玩笑,「你們兩個可莫要再說了,再這麼說下去,俺哪里受得?最好是都考上,不然的話還得騎著那頭瘦驢回河北,也不知到時是驢子先倒下還是人先……」

其他兩位听了都沒笑,反而背後一涼。

李上德又叨咕,「不管中不中,俺是不打算回去了,不中的話,俺就在長安入幕,當個刀筆之吏也在所不惜。」

李義琛嘆息一聲,他要是不中的話……是要回去的,叔父老了,養育之恩還未曾報答,膝下可不能無人供養……

「來了來了。」

人群騷動了起來,維持秩序的衙役也開始連聲吆喝,防止踩踏的慘劇發生。

………………

文院前面,銅鑼連聲,禮部的官員邁著穩重的步伐從人群中走過,親手把兩張榜單帖到了豎起來的文榜之上,供人觀瞧。

陽光的照耀之下,榜單上的一個個名字好像都在散發著金光。

這一刻有那麼些神聖的味道,士子們反而安靜了下來,沒有一股腦的沖到榜單之下觀看,而是好像觀景一般陸續上前瀏覽。

唐初士子的風範在這一刻落下了後來那些讀書人一個大唐。

一些人看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敲敲胸膛,有的則給其他人施禮,表示自己佔了先手,很是慚愧,流露出來的不是得意洋洋,而是承讓之意。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推薦︰ 夜的命名術 武神主宰 末日我有超級求生系統 怪獵聊天群 我的人生可以無限模擬 網游︰我騎士號血超厚 我有一身被動技 這個外掛過于中二 妙醫聖手 萬相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