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敲定官制和軍制

得知了即將與家人相聚的好消息後,于成龍精神看起來好了很多,原本還有些蒼白的臉色也逐漸變得紅潤起來。

沒有了後顧之憂後,一下子精神矍鑠,做起事情來也干勁十足。

沈墨看在眼中,更覺得自己提前告訴他是對的。

人要是一直背著包袱,真的很痛苦的。

接下來的幾天當中,沈墨拉著王夫之于成龍一直在討論搭建組織架構的事情。

其實到了明清兩代,經過了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的發展,封建背景下的政治制度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完善無限接近完美的程度。

這里的重點是在封建背景下。

清承明制,基本上除了將內閣改為軍機處,還是在雍正時期改的,其他的基本沒什麼變化。

當然,清朝的六部設滿漢兩個尚書,實權都操在滿人尚書手中。

所以,還是以明朝的政治架構作為參照對象更有意義。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初,是借鑒了元代的部分制度,設三省六部,以丞相總攝百官。

但是在丞相胡惟庸謀反一案之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一職,三省也隨之撤銷,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後來建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從一開始的皇帝幕僚秘書身份逐漸演變為實際上的宰相。

但是終歸來說,內閣首輔的權力沒有丞相高,地位也沒有丞相高,無法如以前的實權丞相那樣對皇帝權力形成有效的牽制。

畢竟在名義上內閣大學士都只是皇帝的秘書參謀而已。

雖然後來也有如張居正那樣權傾朝野,據說還跟萬歷皇帝的親娘李太後不清不楚的一代權臣,但是終歸是個個例。

總而言之,到了明清時代,皇帝始終是天下權力的最高把控者,無論是權傾朝野的首輔,還是當了九千歲的大太監,其實只要皇帝想收拾你,也就是一道聖旨的事情。

明朝在中央廢除丞相,建立內閣。六部獨立,直屬皇帝。都察院取代御史台,新設十三道監察御史,監察天下十三省。

另外又設立對應六部給事中制度,用來監察六部。

都察院就是最主要的監察機構,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

雖然無論是影視劇之中還是各類當中,言官這個群體都是最讓人頭疼和討厭的。

甚至到了明代中後期,言官群體已經完全背離了他們的本職工作,變成了朝堂黨爭的工具,本來應該最公正,最具獨立精神的言官們變成了朝堂大佬們豢養用來撕咬政敵的走狗。

但是監察制度卻又是整個政治制度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是無可置疑的。

除了六部和都察院之外,還有通政使司以及大理寺。

這九個衙門的最高長官合稱九卿。

如果用後世的機構類比的話,都察院相當于jiwei和監察委甚至加上最高檢的集合。通政使司相當于中央辦公廳,大理寺相當于最高法。

當然,古今機構職能肯定有許多差異。

六部里面的刑部相當于現代的公安部,刑部和都察院加上大理寺,合稱三法司。

看古裝劇或者的時候常听到一個詞叫做三司會審,指的就是上面這三個衙門一起審理某個案件。

三法司的設立已經明確體現了司法體系的互相牽制互相監督的思想。

刑部負責偵緝抓捕,大理寺負責審理判案,都察院則負責全程監督,跟現代社會的公檢法的職能是一脈相承的。

彼此獨立卻有密切配合,互相監督。

除了上述的這九大實權衙門之外,朝廷中樞另外還設有十一個事務衙門。

如宗人府、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尚寶司、行人司。欽天監、太醫院以及上林苑監。

宗人府是處理宗室事務的,一般不介入朝廷政務。

國子監相當于全國最高學府,里面出來的學子理論上是可以直接授官的。

太常寺則是掌管宗廟祭祀禮樂這些事務。

光祿寺則相當于現代的釣魚台國賓館,負責中樞朝廷的招待宴席等事情,簡單來說就是負責吃吃喝喝的事情。

太僕寺則是管理全國馬政的最高機構,簡單來說就是替朝廷養馬的衙門。

鴻臚寺相當于外交部,但是有沒有現代外交部的權力大,基本是就是負責接待外國使臣或者是來覲見的番邦使者。

尚寶司掌寶璽、符牌、印章。上至皇帝的玉璽,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印都是尚寶司負責監制的。

可以簡單理解為專業官方刻章子的。

行人司是掌傳旨、冊封等事。凡頒行詔敕、冊封宗室、撫諭四方、征聘賢才,及賞賜、慰問、賑濟、軍務、祭祀,則遣其行人出使。

簡單來說就是替皇帝跑腿的。

古裝劇里面傳旨都是太監,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太監有太監的活,主要負責傳遞皇帝的口諭或者中旨。

朝廷正規的敕令詔書都是通過行人司來傳達的。

欽天監就不用說了,相當于天文台和中央氣象台二合一。

太醫院的職能自不用說。

最後一個上林苑監,相當于農業部,農林牧副漁這些事情都是它管。

九個主要行政衙門加上十一個輔助的事務機構,再以內閣作為核心,這樣就形成了完善的中樞行政系統。

而地方上,則是實行的三司制度。

這個三司指的是管理民政的布政使司、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以及掌管地方軍都指揮使司。

名義上三司是職權獨立,又互相牽制的。

當然,這是常設官職。

後來,因為需要臨時需要,朝廷又臨時設巡撫乃至總督統領這三司,慢慢的巡撫和總督這種軍政總攬的封疆大吏就成了常設官職。

以上說的主要都是行政系統。

至于軍隊系統,六部之中有兵部。兵部之外還設立了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包括明朝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和後軍都督府,分領在京除親軍指揮使司外的各衛所和在外各都司衛所。

其實在明朝剛立國的時候,沒有五軍都督府,而是設置了一個大都督府。

大都督府的權力非常大,既有統兵之權,也有調兵之權,是全國軍隊最高的統率機構。

但是自從胡惟庸謀反一案後,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在撤銷了丞相制度的同時,也撤銷了大都督府的職權,將大都督府改成了五軍都督府。

原本的調兵權也歸到了兵部,而五軍都督府只有統兵權。

而這個統兵權,自土木堡之變後也逐漸式微,兵部權力越來越大,導致了五軍都督府最後逐漸變成了養閑人的地方。

在具體的職能劃分上,都督府管兵負責打仗、成立軍事法庭等,兵部負責軍械、考核、作戰方針。,

就權力而言,兵部更接近現代的國防部。

而都督府更接近中央junwei.

都督府主戰,在有戰事爆發的時候選拔將領統兵打仗。

而兵部則負責平時的軍隊建設以及戰時的方略擬定以及軍械糧草的籌備等。

下轄車駕司、武庫司、武選司、職方司,分別負責養馬雜事、軍械采購維護、軍官升遷考核、戰略部署、參謀等職能。

這是軍隊上層設計。

而在軍隊設置上,朝廷有京營,地方有衛所。

京營三大營,是大明的精銳部隊,屬于全月兌產的職業野戰部隊,配備火炮良馬,裝備精良,待遇豐厚,是大明戰斗力最強的部隊。

當然,到了明朝中後期後就越來越拉垮了。

衛所書地方部隊,既有守衛地方的職責,也有屯田的任務。

平時種地,戰時打仗,自給自足。

朱元璋的構想很美好,但是明中葉以後衛所制度就相當于名存實亡了。

衛所兵不是逃亡就是變成了衛所長官的軍奴或者家丁,屬于衛所的屯田也被衛所長官侵佔一空。

沒有了田地,衛所制度就成了無根之萍。

除了京營和衛所兵之外,另外還會根據當地特色配置一些特別的部隊,如狼土兵、北方騎兵、礦兵、鹽兵、僧兵等。

以上部隊在正規軍的編制當中,有花名冊、編制表等。在北方還設置了為北京服務的運糧軍、備操軍等。

比如明末秦良玉率領的白桿軍就屬于土兵。土是土司的土,因為秦良玉的丈夫就是四川石柱土司。

白桿軍因為戰績卓越,朝廷最後都是給了正式編制的。

三人在聊這些管制和軍制的時候,沈墨基本上是作為一個听眾和提問者的角色。

雖然他前世的時候也是正兒八經的大學畢業生,但是對于這些非自己專業氛圍內的知識往往都是一知半解或者略知皮毛。

王夫之和于成龍兩個人對這些則都是一清二楚,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的給沈墨科普,沈墨也適時的提出疑惑之處,最後的討論變成了一堂歷史科普課。

結合于自己後世的見聞知識,再來看明代的這些官制軍制,沈墨也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的。

該有的都有了,方方面面的衙門機構都設置了,職責都分的清清楚楚。

從上到下,從中樞到地方,互相配合,互相鉗制,共同構成了一架精密的國家機器。

雖然這些衙門機構的名稱對于沈墨來說是有一種陌生和別扭的感覺的。

但是他卻也明白這是在古代,在科技落後,生產力不發達,民智未開的時代,自己不能生搬硬套地將前世現代社會那一套東西直接拿過來就用。

最好的辦法就是以明代這套制度作為參考模板,然後做一部分微調,形成適合自己現階段的一套管制和軍制。

不過雖然現在準備立國,但是畢竟地盤還小,手下的人才也很稀缺,所以就算要參考這套模板,也是要做一個簡化版,更適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更高效和更靈活的一套制度。

這也是王夫之和于成龍的共識。

確定了這個之後,三人繼續討論。

首先高屋建瓴。

國號為楚,沈墨自立為楚國公,作為一國之君。

內閣依然設立,職責還是作為國君的秘書幕僚機構,並無實際職權,為國君出謀劃策,查漏補缺,提供建議,起草詔書等。

內閣職位上則是設置內閣參議,有參政議政權,無品級。內閣參議其實相當于明代內閣的大學士,人數不設限。

雖然沒有品級,但是地位卻比較超然。

內閣參議之下又設內閣秘書,品級為七品,不定額。

可以理解為內閣參議就是國君的顧問團,而內閣秘書就是日常行政辦事人員。

而在內閣之外設置理政院,設理政大臣一人,為正三品。理政院直屬國君,總攬國政。

理政大臣之下設民部,法部、警部、工部、財部以及文部等六部。

民部主要職責是負責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

法部則是負責制定修訂法條,審判,核準量刑等職責,相當于最高法。

工部則負責工程建設和管理,相當于建設部。

警部則是負責治安管理,案件偵破,緝捕盜賊等,相當于公安部。

財部的主要職責就是制定農稅和商稅等稅率並且負責收繳,同時制定財政預算,審計各個衙門的公務支出等,就是管錢袋子的的財政部。

至于文部,則相當于教育部,主要負責各級學校的建設,各級考試的組織監管等。

六部的最高長官為侍郎,為正四品。

之所以品級定的不高,主要因為現在沈墨只是一個國公。

現在定的太高,以後升級成了王國和帝國之後,就不好辦了。

上面這些則是屬于行政架構,下面討論的就是軍隊的管理了。

王夫之最初是建立效仿大明,用兵部來掌調兵之權,另設都督府掌統兵之權,互相制衡。

但是于成龍卻不同意王夫之的意見。

他認為如今沈墨地盤不算大,兵力也不算多,而且以後的戰事會非常頻繁。如果設立兵部來分權的話,會影響軍隊效率,而且還會造成人員冗繁,給國家財政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他建議直接效仿洪武皇帝設立大都督府,一體掌控調兵統兵權。

由沈墨親自擔任大都督,親自掌握軍權,若有戰事,直接可調兵遣將。大都督下面設置總兵官,不定額。總兵官平時統兵練兵守衛地方,戰事則可奉命出征作戰。

待到日後天下一統後,再行分權之舉也不晚。

王夫之堅持自己的看法,于成龍也不退讓,然後兩個老頭就當著沈墨的面爭論了起來,引經據典,你來我往。

沈墨就在一旁笑眯眯地看著,擺出一副吃瓜群眾的架勢來。

看了半天,沈墨得出結論︰

王夫之雖然是飽學之士,但是卻畢竟沒有時間的從政經驗,有時候不免有點紙上談兵的理想主義。

而于成龍則是一步一步從基層做起來的官,做事情看問題的角度更符合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法論,提出的辦法則更符合現實需求一點。

最後兩人爭論了半天,一偏頭看到沈墨在一旁吃瓜,彼此對視一眼,都有些不爽,也不吵了,直接請沈墨定奪。

沈墨心中自然是贊成于成龍的意見的,現在根本沒必要搞那些分權的操作。

畢竟自己手下的這幾員大將以及自己麾下的軍隊主要力量都是百分百忠誠自己的,根本不需要什麼制衡。

但是這個理由卻不能說出來。

最後他假裝認真思考了一番,對王夫之道︰「姜齋先生的意見是高瞻遠矚,于山公的見地則是從現實出發。我認為目前還是盡量少設置一些衙門,免得徒增負擔。等到日後基業再壯大之後,咱們不妨再繼續增設。」

王夫之其實吵著吵著也覺得于成龍說的有道理,現在看沈墨也是這麼想,而且也給了自己面子,所以最後也是點頭同意了暫時只設置大都督府,不設兵部的構想。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推薦︰ 夜的命名術 武神主宰 末日我有超級求生系統 怪獵聊天群 我的人生可以無限模擬 網游︰我騎士號血超厚 我有一身被動技 這個外掛過于中二 妙醫聖手 萬相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