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崇禎,敬而遠之為妙

作者︰樣樣稀松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因糧」和「清屯充餉」並不是需要反復權衡利弊的政策,而是在實踐中立竿見影的治國良方。

可就是如此,崇禎先是在楊嗣昌等大臣的鼓噪之下,一拍腦門,「因糧」變成了「均輸」,也就是不分貧富,全部一起加征。

如此一來,  本就處于生死邊緣的百姓們更沒了活路,走投無路的他們只能造反求生,農民起義的烽火遂成燎原之勢。

而後,孫傳庭因平亂戰略得罪了崇禎帝,他得罪的官員和士紳立刻落井下石,孫傳庭因而被關入大牢,  「清屯充餉」也無疾而終。

不知道崇禎的腦袋是怎麼想的,  非把生路堵死,在死路上向前狂奔不止。要說他是建虜的奸細,也確實能找出很多指控的證據。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沒有拿龍椅開玩笑的皇帝,那就只能歸結為崇禎和袁督師是一樣的蠢,一樣的昏憒。

總而言之,郭大靖已經對崇禎失去了信心,更沒有忠心。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敬而遠之才是上策。崇禎的反復無常,刻毒殘忍,郭大靖十分地忌憚。

伴君如伴虎。郭大靖相信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這句精僻之語,一定要和崇禎離得遠點,這叫見面不如聞名。

況有,見了皇帝要磕頭,這是郭大靖也很難接受的。要知道,從他穿越重生後,似乎就沒就再跪拜過,面對毛文龍也是如此。

現在的東江軍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最重的禮便是單膝拜見,  通常只是躬身拱手,或是拳抵胸膛,低頭彎腰。

毛文龍也接受了這種軍人的禮節,更喜歡那種拳抵胸膛的。認為這樣很能表現出軍人的剛強和武勇,能看出軍隊的風貌和精神。

秋風蕭瑟,落葉在風中打著旋,枯黃正成為隨處可見的主顏色。

毛文龍站在窗前,背著手凝望著院內,眼中時而深沉,時而又微露笑意。

大戰在即,東江軍近半人馬跨海遠征,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但毛文龍也知道,此戰若勝,建虜勢必衰弱,在遼東的戰略主動權,便將落到東江軍手中。

風險與機遇同在,毛文龍相信郭大靖的能力,相信一年來的準備是充分的,  勝算極大。

而今年的收成數據,又讓毛文龍心中有底。這意味著東江鎮的根據已經牢固,  剃頭遼人的大量收攏和安置,  又使東江軍具備了再次擴軍的能力。

毛文龍走回桌案,等待郭大靖的同時,又翻閱起匯報上來的文件。

今年經過全力的抗旱抗災,雖然平均單產下降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耕地數量比去年增加了將近兩倍,使得總產量依然創造了新高。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老百姓的要求不高,一簞食一瓢飲便能過得安生。而社會秩序的穩定,又使得東江鎮的諸項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這還是明面上的成績,暗中向建虜販賣絲綢、青布,也全部結束,刨去成本和給林家的利潤,總共賺到了一百六十七萬兩的銀子。

錢糧都很充裕,這令毛文龍難得地感到了輕松舒心。哪怕明年朝廷斷絕糧餉,憑現下的積累,東江鎮也能支撐將近兩年。

而這,也是經過預估,不出所料的,也是毛文龍敢于和袁崇煥撕破臉皮的關鍵因素。

听到了外面由遠而近的熟悉的腳步聲,毛文龍微露笑意,放松身姿,倚在了靠背椅中。

郭大靖報名而入,躬身施禮,「末將見過大帥。」

「坐吧!」毛文龍伸手示意了一下,微笑著說道︰「部隊明日就要開拔,你又沒時間與家人團聚了。」

郭大靖呵呵一笑,坐進椅中,說道︰「打完這一仗,再安心休息也不遲。」

出動的人馬早已確定,除了郭大靖的左協外,其它三協各出一營,組成混編協參戰。

既是混編,就要有磨合,這兩三個月以來,郭大靖的精力基本是都投入到了這里。

雖然這樣做耗費了些時間,但這三營都是各協抽調的精銳,就是為三協爭戰功的,在戰力上能令人滿意。

誰都知道「勤王」行動事關重大,也是建功立業的好機會。讓誰去不讓誰去,容易產生矛盾。毛文龍和郭大靖反復商議後,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郭大靖已是副將,在重新訓練整合的過程中,誰敢不听號令,甚至是誰有怨言,他都毫不客氣地將人趕走,這是毛文龍給他的權力。

混編協暫由郭大靖統領,各營指揮官也是郭大靖經過考察指定的,並不是廣鹿島的舊人,而是尚可喜、沈志祥、項祚臨。

至于左協,郭大靖只是名義上的指揮,實際的指揮權則交由劉興治和張攀,一正一副來統率和指揮。

軍官的級別差不多都比郭大靖要低兩級,毛文龍考慮到這才方便郭大靖指揮,不會有掣肘之舉。

所以,象毛承祿、孔有德、李維鸞,都想隨郭大靖出征,卻都被毛文龍所否決。

而新兵的擴充也開始進行,月底將有六千人馬,補充進各協;年底前,各協都將補齊兵力。

說白了,明年的東江軍將是五個協的編制,每協步騎炮共是一萬兩千人。當然,勤王行動之後,還需要再招募兵員,把作戰的傷亡損失補上。

「從最近的情報上看,建虜已經開始行動了。」毛文龍沉吟著說道︰「你去旅順後,情報會轉發過去。如果時間緊急,你不要請令,可以臨機處置。」

「末將明白。」郭大靖躬身道︰「建虜入關的情報,朝廷的勤王令,二者不俱備,末將絕不出兵。」

提前出發是不可能的,盡管有九成把握,建虜名為征討察哈爾部,實為繞道入關,但不經確實之前,部隊不能出發。

而且,軍鎮各有汛地,沒有朝廷的勤王令,擅離汛地,突入京畿,那可是形同造反。

即便如此,在郭大靖看來,時間也是足夠的。頂多一個多月,東江軍就能襲取遵化,切斷建虜出關的退路。

如果歷史沒有大的改變,在郭大靖推算的時間線上,東江軍收復遵化時,建虜應該剛到北京城下不久。

只要知道遵化失守,皇太極肯定會撤兵而回,這也是郭大靖要達到的目的。

讓建虜在京畿之地肆虐四月之久,從容不迫地擄掠燒殺,郭大靖怎麼會容許如此的慘事發生。

盡管京畿地區的很多百姓會受到戰火的荼毒,會家破人亡,但郭大靖已經盡力了。誰讓他不是皇帝,只能在夾縫中尋找有利的戰機呢!

而且,選擇在遵化、三屯營截擊建虜,既要救出絕大多數的被擄百姓,還使出征的部隊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唯獨沒考慮到京城中擔驚受怕的崇禎皇帝。

這也是罪,對于崇禎皇帝來說,自己是萬金之軀,所有勤王軍隊都要圍著他轉,哪管那成千上萬被建虜擄掠的百姓?

所以,哪怕是在遵化重創建虜,搶回了所有百姓,崇禎心里不滿,也一樣是會降罪責罰的。

盡管編造出風浪莫測、海上偏航的借口,可皇帝能相信幾成,文官會不會就此攻訐,誰也作不得準。

「打完就以最快的速度撤軍回歸,本帥這邊會計算時間,編出假情報來配合你。」毛文龍不無憂慮地叮囑道︰「不接中旨,也不算大事,本帥能夠壓下。」

中旨就是皇帝不通過內閣,直接派人傳的旨意。這不合程序,是能夠拒接的。當然,多數是文官會這樣做,以彰顯自己的風骨。

「多謝大帥關心。」郭大靖說道︰「末將省得,就算不是中旨,也會找借口拒接。」

毛文龍微微頜首,相信郭大靖的機靈,借口也好找,裝傷裝病,躺在擔架上,還能去京城面聖?

「大帥也要多保重。」郭大靖躬身說道︰「牽制建虜並不緊要,待末將率軍回返,再行發動也是不遲。」

毛文龍笑著說道︰「本帥就在這里坐鎮,些許的牽制,讓年輕人去做。戰果是事後統一上報的,等你回來再說。」

牽制和佯動,早已經做出來了。兩協人馬,以及新兵,都推到了北金州,並大張旗鼓地打造了很多攻城器械,目的就是使建虜留下足夠的兵力守老巢。

而郭大靖這邊跨海遠征,毛文龍也要在遼南作出些成績。

建虜收縮防線後空出來的據點和地盤,就是很好的目標。

不需要太多的人馬,也不會安置百姓,百八十人的隊伍佔據,便可以上報朝廷,說是經過戰斗光復。

這是和袁崇煥學的,被拆得如同殘垣斷壁的錦州和大凌河等城,不就是他又當寶似的揀回來,向朝廷要了巨額的錢糧去修,並當作了自己的功績。

「明年爭取把復州變成穩固區。」毛文龍沉吟了一下,說道︰「前哨則推到蓋州衛城。有了土地,能安置更多的百姓,東江鎮才更有發展壯大的基礎。」

缺錢不要緊,土地就是寶貴的資產,在這一點上,毛文龍的認識是提上去了。土地之後便是人口,便是產出的效益,以及增兵擴充的條件。

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通過郭大靖這幾年的努力,終于形成了。只要能繼續保持住,東江鎮就將立于不敗之地。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大明雖然積弊叢叢,可要拖垮建虜,依然是能夠做到的。

可惜,龐然大物般的泱泱大國,竟然反過來被建虜拖得滅亡,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而東江鎮能夠與建虜對耗,憑借的不僅僅是本身的資源,郭大靖開闢的眾多渠道,才是最關鍵的。

「明年至少要佔領並穩固復州。」郭大靖對此比較有信心,只要跨海行動成功,在大饑荒中衰弱的建虜就喪失了戰略主動權,「並請朝廷允許北直隸和山東的遼人返鄉。」

光靠建虜統治區逃出的遼人來增加人口,顯然是有極限,速度也是很慢的。而在遼東戰亂中,逃入內地的遼民,何止數十萬?

背井離鄉的遼民,在沒有戰亂的內地,過得也極是艱難。朝廷和官府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和財力來安置,並照顧好他們。

只要東江鎮在遼東戰局佔據主動,用不斷的勝利來使遼人安心,相信他們還是想回到熟悉的故土,好好地生活。

而且,遼人返鄉是一方面,還有大災害中流離失所的難民,朝廷如果安置不了,東江鎮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安居之地。

當然,這可能還要再等上幾年,災害從大西北,一直蔓延到河南、直隸等地,才具備這樣的條件。

不是說遼東的自然條件就比中原要好,而是在遼東沒有那麼重的賦稅,沒有地主士紳和官府的殘酷壓榨。

如果在內地推廣種植土豆、玉米等耐旱作物,官府得力,組織百姓興修水利,收成應該超過遼東。

可惜,大明帝國這架老舊的機器已經銹蝕嚴重,從上到下的動員和執行力,已經難以抵擋大災害的侵襲。

而遼東,如果能從建虜手中光復,那將是一張白紙,可以自由勾畫;東江鎮這個新興的團體,效率和活力,也不是大明朝廷能比的。

郭大靖很慶幸能身處東江鎮,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其能夠日益迸發出篷勃向上之勢。

如果是在遼西,在利益集團的壓制下,他哪里會有施展的空間?如果是在內地,就更將陷進大染缸,無法自拔。

盧象升、孫傳庭,他們沒有能力嗎,郭大靖覺得除了自己對歷史的熟知,在軍事指揮上,在文化素養上,在勇武凶悍上,都要屈居其下。

但結果又如何,盧象升與他的天雄軍,獨力抵擋建虜,奮勇戰死,卻數年不得朝廷恩恤。

孫傳庭和他的秦兵,在屢戰屢敗卻越敗越多的農民起義軍面前,折戟沉沙,冷血多疑的崇禎亦是不封不恤。

而明末這兩位擎天之柱般的人物,並不是死于敵人,而是亡于他們得罪的那些利益集團。

因為「因糧」,因為「清屯充餉」,他們已經舉目皆敵,盡管是救國的良策,卻觸動了官員地主士紳的利益。

7017k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推薦︰ 夜的命名術 武神主宰 末日我有超級求生系統 怪獵聊天群 我的人生可以無限模擬 網游︰我騎士號血超厚 我有一身被動技 這個外掛過于中二 妙醫聖手 萬相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