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漢騎兵

作者︰孤獨麥客投推薦票 章節目錄 加入書簽

之前發了一篇騎兵的單章,反響很熱烈嘛。之前陷于篇幅,寫得簡略,那我就詳細講講,先從東漢開始。

愛看的看,不愛看的就跳過,下一場更新應該在四點多。

東漢時高橋馬鞍的發明和裝備,使得騎兵的正面沖鋒能力大大加強,迅速取代了戰車部隊成為沖鋒主力。

而恰恰是這些騎兵新裝備的發明,使得草原騎射手的優勢也提升了。西漢年間傳統的「下馬地斗」的中原騎兵的優勢有所削弱,必須予以戰術革新。

另外,比起西漢約77-79萬人的軍隊規模,只有29萬人上下的東漢軍隊在規模是大大不如的,因此新裝備、新戰法也必須盡快推廣,使得軍隊更加「精銳化」。

前面講過,秦、西漢時代,因為馬具的因素,中原騎兵本質上是騎馬步兵。因為騎乘過程中,騎士靠雙腿夾緊馬月復,沒有馬鐙給腿部借力,沒有馬鞍給腰部借力,在馬上進行肉搏極其困難,故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騎馬機動到一地後,下馬作戰。

如果遇到裝備極差、肉搏能力極弱的匈奴騎射手,偶爾也會發動馬上沖鋒,但匈奴一般會避戰,你想沖鋒肉搏也要看人家給不給機會。

所以在這一時期,騎兵並沒有取代戰車,因為確實戰斗力太弱。

在西漢晚期的時候,出現了高橋馬鞍。

1965年河北定縣出土的西漢銅車飾里,就發現當時的馬鞍前後橋已經很高。

高橋馬鞍的出現,使得騎兵的騎乘條件大大改善,東漢的騎兵也逐漸不再是騎馬步兵。

東漢開國名將吳漢「常將五千突騎為先鋒」。

吳漢的突騎是槍騎兵,武器是戟。中原步兵對槍騎兵的沖鋒很不適應,被吳漢在蜀中八戰八克。

這時候還沒有雙馬鐙,因此劉秀的幽州突騎還有局限。他們只能指望步兵自己動搖,慌亂,然後沖鋒過去取勝。但如果步兵並不動搖,騎兵集團沖鋒沖入大陣,進入人馬混雜的近身肉搏階段,因為戰馬目標巨大、轉向不便,以及騎兵側翼及後方的作戰死角,往往在肉搏中落入下風。

劉秀有幾次失敗就是如此。

公元25年,劉秀在河北征討尤來,以幽州突騎為先鋒,直接沖陣,尤來的步兵失利,但並沒有崩潰,而是退後重整。

尤來步兵有郡國材官步兵做骨干,士兵基本都是河北人,見過戰馬,不是很害怕,于是重整之後再戰。

結果幽州突騎「反為所敗」、「士卒死者數千人」,劉秀被「賊追急」,王豐將馬讓給了劉秀,這才讓他逃得一命。

這里得出兩個結論︰一、這時候的騎兵沖入步兵大陣後,如果步兵沒有崩潰,反而繼續和你打,騎兵會慘敗;二、要正規步兵,饑民、囚犯當兵是不行的,太垃圾,材官步兵這種正規軍就好多了。

但不管怎樣,幽州突騎的出現,代表了騎兵發展的新方向,鐵甲、高橋馬鞍、長戟、馬槊成了他們的主要作戰武器,集團沖鋒是他們的主要作戰方式——為防杠精,額外多說一句,沒人禁止他們學騎射,但使用長槍沖鋒是他們的主要作戰方式,學術上給他們專門弄了個名詞「裝甲槍騎兵」,但不是說他們會騎射就不「純潔」了,就是異端,近代炮兵還有自衛武器呢,那他是炮兵還是步兵?

再講一個例子吧。

東漢末年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

公孫瓚以「步兵三萬余人為方陣」居中,「分突騎萬匹,翼軍左右」,精銳騎兵「白馬義從」為先鋒。

袁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于後」,麴義領「久在涼州,曉習羌斗」的熟悉騎兵的八百步兵為先鋒。

公孫瓚見袁紹先鋒只有八百人,「輕其兵少」,直接令白馬義從當面沖鋒,幽州突騎從兩翼前出,緊隨其後,「便放騎欲陵蹈之」。

麴義的是戟盾步兵,他下令「皆伏盾下不動」。

公孫瓚騎兵靠近,「未至數十步」,袁紹步兵「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沖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

從這里可以看出,袁紹軍用強弩遠程打擊(應該是布置在兩翼),然後長戟步兵直接向騎兵沖鋒逆襲。

當時公孫瓚軍總共一萬多騎兵,前沖的時候遭到強弩打擊,死傷慘重,大量倒斃在戰場上,人、馬尸體阻礙了後面騎兵的速度,結果就是前面的騎兵慢了下來,後面的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還在往前,結果全都停下了。

八百戟盾重甲步兵沖過數十步的距離,大殺大砍,白馬義從、幽州突騎慘敗,幾乎成了單方面屠殺,當場斬首千余級。

袁紹趁勢率主力步兵發動進攻,公孫瓚「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本書中葛從周的戰例有點類似。率兩千人主動進攻,逆襲河東三千騎兵,步兵用長槍、大槊逼停騎兵,大破之,還俘虜了李克用的兒子李落落。

可以看出,有勇氣、有意志、有裝備的步兵,在逼停騎兵後,完全就是一面倒的屠殺。因為騎兵騎在馬上,兩翼、後方有巨大的戰斗空隙和死角,也不如在地面上靈活。胯下的戰馬還是一個賊好的目標,步兵一般先打馬,騎兵直接落地,落地後下場不用多說。

當然,本書里李克用的騎兵裝備已經遠超東漢末年。

公孫瓚的騎兵在靜止狀態下戰斗力更弱,因為沒有雙馬鐙借力。

再強調一下,一定要用訓練良好的正規步兵!北宋用犯人充軍防御契丹不可取!金國用饑民充軍防御蒙古不可取!

當然,說了也白說,歷史上大多數步兵都是倉促拉起來的,能有把木槍就不錯了,甲具、強弩非常缺乏,訓練程度更不用說了。晚唐這種常年征戰的職業武夫可能並不是歷史常態。

言歸正傳,東漢建國後,因為稅制、豪強等因素,財政收入不高,因此軍隊大批量遣散。

軍隊數量少了,那麼就要精兵化。

他首先改革的是幽州突騎,具裝化。

首先來個定義。

具裝甲騎,即人、馬俱披鎧甲的重型裝甲騎兵,西漢末年少量出現,劉秀建國後正式成建制建立。

注意,人披甲,馬不披甲的,不叫具裝甲騎,人、馬俱披鎧甲的重型裝甲騎兵才叫具裝甲騎。

具裝完成之後,東漢軍隊開始以輕裝刀盾步兵搭配重型具裝甲騎作為新的建軍模式,這也成了後面南北朝初期的主要建軍模式。

這里的具裝甲騎,是作為戰場主力使用的,是建軍的核心,與隋唐及以後朝代是大大不同的。

山東嘉祥出土的東漢水陸攻戰畫像石,以及河南南陽出土的河伯出行畫像石中,多次出現輕裝刀盾步兵和具裝甲騎的畫像。

刀盾步兵手持環首刀、盾牌,具裝甲騎手持長戟,配合作戰。

至此,東漢軍隊的建軍思想已經和秦、西漢大不相同。

西漢是輕重步兵混編,搭配輕裝騎馬步兵、車兵。

東漢是精銳具裝甲騎,搭配輕裝刀盾步兵。

具裝甲騎開始得到大發展,並深刻影響了南北朝數百年,在南北朝後期達到了巔峰。因為這時期的敵人是草原胡人,具裝甲騎是建軍核心,所有戰術圍繞其打造。

這支軍隊的戰斗力是強大的,除了鎮壓內部叛亂外,在對外戰場上也表現出色。

漢章帝建初六年(81),出兵震懾烏桓、鮮卑,使其不敢近塞下。

為防杠精說草原騎射手機動靈活,你打不到他,是,這是事實。但西漢時中原騎兵在馬上也玩不過匈奴,以至于要下馬步戰。他們怎麼解決的?攻你必救。

作為一個統一王朝,人家總有關系和線人,知道你的游牧地在哪里,我直接殺過去,抓你的老弱婦孺和牛羊,還游擊嗎?

漢順帝永建元年(126),匈奴叛亂、鮮卑犯邊,兩次出兵,破之。

還有羌人叛亂,就不一一列舉了。

東漢全國就二十多萬兵馬,以長戟具裝甲騎、刀盾輕裝步兵搭配,臨時征發內附部落蕃兵,不斷對外征戰,維持到了王朝末年。

而在末年時,這套建軍方式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副作用︰朝政腐敗,賣官蠰爵,幽州突騎生活好了之後,勇武不再,漢人兵源日漸匱乏,不得不大量招募鮮卑、烏桓入軍,胡漢比例失調。

尤其是拱衛洛陽的禁軍突騎,已經成了魚腩部隊。

當然都末年了,不僅突騎,其他部隊也不行了。

王朗就曾噴過北軍五校,說「或商賈惰游子弟,或農野謹鈍之人」,「不講戎陣」,「名實不副,難以備急」。

意思是說,北軍要麼是商人油滑子弟,要麼是謹小慎微、老實巴交的農民,戰斗力不行。

王朝末年的難題,無解。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
本站推薦︰ 夜的命名術 武神主宰 末日我有超級求生系統 怪獵聊天群 我的人生可以無限模擬 網游︰我騎士號血超厚 我有一身被動技 這個外掛過于中二 妙醫聖手 萬相之王